查看原文
其他

两大重磅消息!互联网行业最新数据发布!算法推荐迎来新规!

言之有范 2023-04-03

图源:言之有范

近日,两项关于互联网行业的政策文件和数据相继出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对算法推荐进行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2021年1-11月规上互联网企业重要数据,详情如下:

本文字数6376字|阅读时间:13分钟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已经2021年11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1年第20次室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同意,现予公布,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以下简称算法推荐服务),适用本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前款所称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  


第三条 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算法推荐服务治理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算法推荐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网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算法推荐服务治理和相关监督管理工作。地方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算法推荐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提供算法推荐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遵守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遵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科学合理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行业标准、行业准则和自律管理制度,督促指导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制定完善服务规范、依法提供服务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信息服务规范


第六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传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信息,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传播不良信息。  


第七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用户注册、信息发布审核、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反电信网络诈骗、安全评估监测、安全事件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制定并公开算法推荐服务相关规则,配备与算法推荐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和技术支撑。  


第八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定期审核、评估、验证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结果等,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  


第九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用于识别违法和不良信息的特征库,完善入库标准、规则和程序。发现未作显著标识的算法生成合成信息的,应当作出显著标识后,方可继续传输。  


发现违法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发现不良信息的,应当按照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有关规定予以处置。   


第十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用户模型和用户标签管理,完善记入用户模型的兴趣点规则和用户标签管理规则,不得将违法和不良信息关键词记入用户兴趣点或者作为用户标签并据以推送信息。  


第十一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算法推荐服务版面页面生态管理,建立完善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在首页首屏、热搜、精选、榜单类、弹窗等重点环节积极呈现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信息。  


第十二条 鼓励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综合运用内容去重、打散干预等策略,并优化检索、排序、选择、推送、展示等规则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避免对用户产生不良影响,预防和减少争议纠纷。  


第十三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规范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转载服务和传播平台服务,不得生成合成虚假新闻信息,不得传播非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单位发布的新闻信息。  


第十四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虚假注册账号、非法交易账号、操纵用户账号或者虚假点赞、评论、转发,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控制热搜或者精选等干预信息呈现,实施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督管理行为。  


第十五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利用算法对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妨碍、破坏其合法提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正常运行,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三章  用户权益保护


第十六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以显著方式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  


第十七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用算法对用户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依法予以说明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八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应当依法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并通过开发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模式、提供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服务等方式,便利未成年人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信息。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推送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第十九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应当保障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办事等需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智能化适老服务,依法开展涉电信网络诈骗信息的监测、识别和处置,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  


第二十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劳动者提供工作调度服务的,应当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第二十一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设置便捷有效的用户申诉和公众投诉、举报入口,明确处理流程和反馈时限,及时受理、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网信部门会同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建立算法分级分类安全管理制度,根据算法推荐服务的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内容类别、用户规模、算法推荐技术处理的数据重要程度、对用户行为的干预程度等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第二十四条 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服务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填报服务提供者的名称、服务形式、应用领域、算法类型、算法自评估报告、拟公示内容等信息,履行备案手续。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备案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终止服务的,应当在终止服务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并作出妥善安排。  


第二十五条 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部门收到备案人提交的备案材料后,材料齐全的,应当在三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发放备案编号并进行公示;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备案,并应当在三十个工作日内通知备案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六条 完成备案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在其对外提供服务的网站、应用程序等的显著位置标明其备案编号并提供公示信息链接。  


第二十七条 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第二十八条 网信部门会同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对算法推荐服务依法开展安全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留存网络日志,配合网信部门和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开展安全评估和监督检查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数据等支持和协助。  


第二十九条 参与算法推荐服务安全评估和监督检查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应当依法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可以向网信部门和有关部门投诉、举报。收到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一款、第十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网信部门和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信息更新,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九条第二款、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网信部门和电信、公安、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依据职责,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三条 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通过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备案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部门予以撤销备案,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信息更新,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终止服务未按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三款要求办理注销备案手续,或者发生严重违法情形受到责令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的,由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部门予以注销备案。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2021年1-11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  


1-11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态势平稳。企业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互联网平台服务和数据业务实现快速发展,信息服务收入平稳增长;多省份保持增长态势。


一 总体运行情况


互联网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简称互联网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4155亿元,同比增长22.3%,增速较1-10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17.5%。 


2020-2021年1-11月份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营业利润和营业成本同步增长,增幅有所回落。1-11月份,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280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较1-10月份回落6.5个百分点。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7.3%,增速较1-10月份回落3.6个百分点。


研发费用稳步增长。1-11月份,互联网企业投入研发费用670.1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较1-10月份提高3个百分点。 

二 分业务运行情况


(一)信息服务收入持续增长,音视频服务增势突出。1-11月份,互联网企业共完成信息服务收入7618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较1-10月份提高0.1个百分点;在互联网业务收入中占比为53.8%。其中,音视频服务企业保持高速增长;网络游戏企业增长平稳;新闻和内容服务类企业快速增长;提供搜索服务为主的企业业务收入增速较1-10月份有所回落。


(二)互联网平台收入快速增长,增速有所回落。1-11月份,互联网企业实现平台服务收入5191亿元,同比增长34.8%,增速较1-10月份回落3.2个百分点;在互联网业务收入中占比为36.7%,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生活服务类平台企业业务收入增速较1-10月份回升。网络销售平台以及提供生产制造、生产物流平台服务为主的企业收入平稳增长。


(三)互联网接入服务收入低速增长,互联网数据服务持续快速发展。1-11月份,互联网企业完成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较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完成互联网数据服务(包括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等)收入241.5亿元,同比增长28%。 


三 分地区运行情况


东部地区互联网业务收入稳步增长,西部地区增势迅猛。1-11月份,东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2033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较1-10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占全国(扣除跨地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9.4%。西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874.1亿元,同比增长39.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分别为511.2亿和44.3亿元,同比增长2.1%和6.4%,增速较1-10月份分别回落0.2个和0.5个百分点。


多省份互联网业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1-11月份,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居前5名的北京(增长30.6%)、广东(增长10.4%)、上海(增长35.3%)、浙江(增长12.1%)和江苏(增长5.1%)共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1232亿元,同比增长22.6%,占全国(扣除跨地区企业)比重达83.4%。全国互联网业务增速实现正增长的省市有25个,增长面与上月持平。海南、云南、西藏三省份增速超过50%,安徽和吉林两省降幅超15%。 


四 我国移动应用程序发展情况


移动应用程序(APP)总量保持稳定。截至11月末,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72万款,数量与10月末持平。其中,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APP数量为137万款,苹果商店(中国区)APP数量为136万款。11月份,新增上架APP数量12万款,下架应用12万款。


游戏类应用数量仍居首位。截至11月末,移动应用规模排在前4位的APP数量占比达59.2%,其他生活服务、教育等10类APP占比为40.8%。其中,游戏APP数量继续领先,达68.7万款,占全部APP比重为25%。日常工具类、电子商务类和社交通讯类APP数量分别达40.2万、27.4万和25.1万款,分列第二至四位。拍照摄影和主题壁纸类APP数量较10月末净增较多。


游戏、日常工具、社交、音视频类应用下载量居前。截至11月末,我国第三方应用商店在架应用分发总量达到20924亿次。其中,游戏类移动应用的下载量首超3000亿次,达3204亿次。日常工具类、社交通讯类、音乐视频类下载量均超2000亿次,分别达2771亿次、2528亿次和2446亿次,排名第二至四位;生活服务类、新闻阅读类、系统工具类和电子商务类分别以1914亿次、1596亿次、1514亿次、1411亿次分列第五至八位。在其余各类应用中,下载总量超过500亿次的应用还有金融类(1015亿次)、拍照摄影类(779亿次)、运动健康类(508亿次)。 


附注:

 1.为更精准反映移动应用市场动态,监测数据由“累计方法(即统计数据采用累计计算方法)”改为“在架方法(即统计数据仅针对在架应用计算,剔除下架应用)”。 


2.参考市场上应用商店分类情况,将移动应用程序(APP)划分为:游戏、日常工具、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社交通讯、教育、主题壁纸、新闻阅读、运动健康、系统工具、音乐视频、金融、拍照摄影及其它,共14个类别。 


【文末互动您认为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在哪里?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

【添加星标 & 搜索历史】



美编 | 王明毓图文 | 来源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欢迎向我们投稿!投稿/合作加入我们or社群扫码👇联系执行主编:18811328390加微信请备注好“姓名+工作单位”信息带来不便,请多谅解,期待与你的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